第七十三章 侵掠如火-《重燃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听说是调研共建实验室的事情,这回南州市也要动真格,要建立战略联盟啊,cq在南州要修建大厦,和科大联合,以后科大的学生会是cq招人的首选啊!”

    “哎……还是学弟学妹们的福利,我们今年就要毕业了,希望毕业的时候这个能建立起来就不错了……”

    相比起bbs上的讨论,在调研团进校的时候,倒是出了个小插曲,在校园碰到调研群体的学生们,和以往的漠不关心不相同,有的就站在路边看着。

    校方领导多半心知肚明,这种情形,多半是学生在观望到底谁是李明石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cq在国内注册用户数达到5000万,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一百万,要知道2000年中国上网计算机数也就近七百万台。这个数字意味着现在每台计算机装机必备软件中,cq就是绕不过去的一道桥梁。而上网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挂上q聊。

    如果换个更有影响力的,大概高校学生也未必会想看看到自己学校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。但cq可以说是和大家社交息息相关,因为现在每个人都会有的电话簿,除了记别人电话号码之外,都会额外多增加一个问对方q号是多少的流程。而且还有不少男男女女通过这个软件,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见网友的各种段子和小说故事。

    而如果q聊中出现什么问题,譬如不稳定掉线啊,一不小心点到广告栏,给女生表白的信息发送超时之类,大家都会口头问候一下这位cq老总。

    现在想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人,也是很合情合理的一件事。

    但是在科大负责陪同调研接待的党政领导这边,则是感觉到相当的面上有光,学生们远远观望的人数,相比起以前就是他们这些党政管理层陪同,生硬死板的调研考察走流程,这种场面的出现至少显得生动许多,氛围就大不一样。

    李靖平才在南州到任履新不久,但是在政府会议上,是做出了要全力推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的方针,而科大这种南州乃至国内头部大学所蕴含的人才和科研力量,绝对是他所主导方针的所谓“千亿产业裂变”的反应堆核心。

    要调动起科大的这种能量,李靖平提出的方案中就有“政府高校企业”共同创建联合实验室的模式,推动产学研一体化,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想。

    今天李靖平就考察调研了科大的诸多重点项目,包括走访创新中心,科学工程研究中心,计研所等相关单位,对科大的科研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。

    他指出了科大这些研究平台对地方的支持,强调了科大科研项目在产业创新上面的重要作用,给出了突围关键技术,切实帮助产业解决技术“卡脖子”的建议和期望。

    在科大领导看来,李靖平的政策方针其实相当的聪明,他更想在改革中留下自己的印记,如何留下自己的印记?提出的高校企业的产学研一体模式,就是这样的体现。

    以前的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,经历过建国初期的校办工厂,接着是校办企业,现在基本停留在校办企业阶段,但是90年代校办企业的改革不彻底,导致很多校办企业难以摆脱低效率运营局面,到了2000年,校办企业改革再度被热议,然而具体应该走向什么方向,国务院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以及清北两所顶尖大学,还成立了一个调研团队,目前还在调研过程中,估计明年调研结果才能上报国务院。

    科大的影响力地位毋容置疑,如果李靖平能够以此在科大打造出成功的案例,那么影响力就会迅速扩散。而如果证明这种模式能够走通,那么更进一步在全国那么多高校,至少是有水准的几十所一流高校中推广开来,所引起的,将是链式反应。

    cq是目前互联网企业的一个代表,在即时通信和游戏业务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,而cq要在南州建立分部,政府就直接给了地,给了政策。而李明石这样一位引领互联网风向的人物,透露出和高校合作项目的愿景,科大当然是非常欢迎的。

    而在走访了科大的这些相关科研单位和中心之后,领导是离开了,但相关单位的内部人员则是对这次的考察调研是有几分期待的,对于一些和互联网it不沾边的项目来说,就不期望cq公司会找上自己搞什么技术研发了,只是副市长和相关部门领导到访之后,会不会对各自单位对获得政府扶持资金有所帮助。

    而对于本就是一些和it技术相关的单位,强势的当然不必在乎企业的资金支持,但一些相对弱势的项目,则就不一样了,多少会有期待,如果企业能够注入资金,那么技术研发过后的产品,又能得到企业的渠道推广运用,拿到股份的分红,也是一条路。

    只是到底cq会和哪些项目团队进行合作,准备合作研发哪些项目,那就是大家主要揣测和未来角逐的焦点了。

    结果尚未出炉,还需翘首以待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通过了这些校内走访过后,紧接着就是科大方面一直在等待着的论证环节了。

    而这个论证环节,其实就是见真章的时候,那就是cq到底能拿出多少资金来。等于是科大方面今天其实在市领导的参与下,把手头上的资源摆出来展示了一番,就看老板要买哪个艺了。

    因为说到底校企合作,最终还是要以企业的自身需求和战略为主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,需要哪方面的人才,高校就对应的填空,没办法,谁叫人家是金主。
    第(2/3)页